top of page

DJULIS001

2021
溫室、台灣紅藜麥、錄像
視場地大小而定

這是一個關於第一類接觸(First Contact)的故事。

在後暖化的地球,有權有勢的人類紛紛移民到地球附近的行星,而故事的配角是兩位在國家太空中心維修零件的女孩,她們登上火箭的倉庫偷渡至火星。在降落後她們朝太空城市的反方向奔跑,脫離管轄區,找到落足之地,在那,她們遇見故事的主角。在無法用文字描繪的接觸過程中,嗜極端菌在女孩腸裡的微生物群系中認出屬於相同系譜的祖先菌。

一個發生在無法被人類觀察到的規模的第一類接觸會長什麼樣子?或許第一類接觸只是兩個細菌在打招呼,火星原著菌與演化成「人類」的祖先菌的重逢故事。這兩個生命體會如何擁抱抑或傷害對方?

錄像以沙漠的地景暗示其他星球,從宏觀的地理拍攝到微觀的顯微影像,以空拍機的影像類比顯微鏡由上往下的視角,模糊人類和微生物的關係。

在60年代的太空競賽中,美國nasa在西部的沙漠建立了幾個主要的月球模擬基地,讓阿波羅太空人訓練生存技能。我們在這幾個地區取景拍攝並採集樣本。劇本試圖跳脫人類與外星人互相征服的第一類接觸,強調從微生物的視角進行第一類交換,去刻畫一種相互依存的宇宙觀,因此我們也試著去想像帶著這樣的宇宙觀的太空人會接受什麼樣的訓練,如何尊重土地學習與其他物種共生。

我們必須記得,共生並不是一件和平的交易,而生存必然含帶商榷、衝突、與協作。

故事的後設敘述(metanarrative)是宇宙撒種說(panspermia)+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sis)。宇宙撒種說推測宇宙中的嗜極微生物平時在慧星中休眠,但一但遭撞擊彈射到適合生存的星球上便會開始活動與進化。內共生學說推論真核細胞內的胞器起源於原核生物,舉例,人體內除了血球,每一個細胞中的粒線體都曾是好氧性細菌。在劇烈的肉體創傷下,若太多細胞破裂而粒線體流入血液,人體的免疫系統因為還認得粒線體的菌性,發動系統性的免疫反應。生物學界逐漸接納⼈類是從細菌的共生演化⽽來的理論,我們的感官細胞上還連著細菌移動所需的⼩尾巴。人類是「個體」的定義在科學上已經站不住腳,科學家提出「共生體」(holobiont)一詞更為貼切,我們無法撇除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群系生活,而微生物群系也總是隨著地理環境的變遷產生變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