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NKOUNTER

2022
文件、圖釘、棉線
視場地大小而定

人類自古以來仰望天空,依循著星象曆法解讀宇宙與自然法則,對遙遠的星際充滿想像與期待;而自從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1號」後,拉開了人類文明對於太空探索的序幕。從第一隻送上太空的狗「萊卡」,到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人們發現無邊無際的太空不再只是一個「遙望」的所在,而是充滿未知與各種可能性的「新大陸」。各國不僅開始積極的發展拓張太空科技技術,也衍伸了許多與太空相關的議題與文化。然而隨著地球資源逐漸耗竭,溫室效應日漸加劇,人們發現地球可能不再是人類物種未來得以安居的所在,開始探求太空移民(抑或是殖民?)的可能性,但在廣大的未知中,我們對於宇宙的理解卻僅如同一粒沙塵。人類透過影視作品、科技發展、藝術與文學、議題討論等等過程中假設各種發生在太空的想像,也透過軍事備戰、太空技術開發與發射至太空的各式各樣的衛星、火箭、望遠鏡甚至物種等途徑,企圖爭取更多向外探索的利益及權利的證明,甚至是人類移居至星際的事前準備。但在真正遇見地球以外的未知/已知物種時,我們又將如何尋求「共生」?當我們沉浸在個人主義和客觀性之中,盲目於這些差距,便會將我們便利的道德主義的理想帶入,但我們都知道人類有許多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會將這些問題帶到星空。

ENKOUNTER為計畫相關的資料採集、田野調查以及太空發展利益關係者訪談,並與各方合作者對話,討論如何脫離殖民的隱喻看待太空,最後整合精髓,將過程中所搜集的文件與圖片藉由文件展示的形式提供觀眾思考。包含了民國40-50年所曾登上新聞版面的太空相關新聞,到講述太空技術發展、無線電頻譜技術等,對比美國原住民如何以「內宇宙」視野看待太空探索,到與太空利益關係者的訪談,並結合相關圖文資料,藉以窺看人類對於太空的各樣觀點與視角,甚至在不同世代背景下所演變的差異,以文件線索展示我們如何將這些內容串連轉化為計畫的核心概念。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