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N/SHIP 3
2021
玻璃、鋁合金、不銹鋼、太陽能板、細菌纖維
10x10x10cm
科學與文化有時具有雙向效應,科學探究所生成的學術界產物經常暈染到大眾文化的想象中; 文化的產物,尤其是敘述性的媒體,也經常是科學發展的推手。如同由全球集合數據生產出的黑洞影像,以數據模擬系統的操作方式去建構無法用肉眼觀測到的太空,給予視覺、音景、觸覺與空間感。
KIN/SHIP3為內含推測生物雕塑的立方衛星,藉以探索此科技應用於當代藝術的可能性,將立方衛星當作微型劇場以及生成式音樂(generative music)與實驗影像的工具,藉以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並以調研初期於溫泉區所採集的嗜極端菌為參考,建構推測微生物3D模型,打印骨架後再將細菌纖維植入,培養出一層菌母皮膚。除用於實驗錄像製作外,亦將設計感測模式用以生成互動音景,並拍攝衛星內的生物雕塑,並透過軟體模擬其於環境參數變動以及失重狀態下漂浮的樣貌。
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史波尼克1號(Sputnik I)起,人造衛星及相關航太科技一直是政府機關、大型機構與企業的勢力範圍。製作衛星的費用昂貴,設計耗時之外,還需有發射裝備與全球監控站。但隨著maker精神與全球fablab的盛行,近十年出現新型的人造衛星,以簡化及標準化的原則將費用大幅壓低,將單一人造衛星的開發、升空及運作成本降低到10萬美元以下。Cubesat 的標準規格是10x10x10cm, ~1kg,透過尺寸和重量的標準化,再將許多顆人造衛星(通常來自不同研究所學生團,近三年透過一些社區外展計畫開始有高中生參與製作)整合成單一火箭酬載(payload),然後附加在成本高出許多、又有一點多餘空間的任務一起升空。這些小衛星通常是發射到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近地軌道沒有公認的嚴格定義,一般指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圓形軌道,並且在一至三個月內落回地面燃燒成灰燼,不會增加軌道上的太空垃圾。至2019年為止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衛星,多以科學研究為主,除了在2018年12月由美國藝術家Trevor Peglan發射的Orbital Reflector,但其中的雕塑並未成功展開,目前迷失太空。製作立方衛星的成本雖然壓得較低,然而發射的成本還是相對高昂,因此許多民間廠商專門開發小號火箭以提供更親民的發射價位。